-
四川雅安作为四川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,发生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,以下是一些较为突出的:
1. "三国时期":雅安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边防城市,诸葛亮曾多次率军北伐,雅安作为军事要地,见证了三国时期的许多重要战役。
2. "红军长征":1935年,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雅安,这里发生了著名的“飞夺泸定桥”战役,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事件。
3. "汶川地震":2008年5月12日,四川汶川发生8.0级大地震,雅安作为震中附近的地区,也遭受了严重的地震灾害,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
4. "茶马古道":雅安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,古代茶马互市在这里进行,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。
5. "雅安战役":1949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四川的战役中,雅安战役是其中一场重要的战役。
6. "雅安藏区":雅安是四川省藏区的一部分,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民族关系和宗教冲突事件。
这些事件不仅对雅安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,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举报 -
谢请!
战国时期,在秦惠文王更元9年(公元316年),泰灭蜀,置蜀郡。在本区开青衣道,置邮传。继后,羌人沿青衣江徙入雅安,是为青羌,即青衣羌国故地。战国后期(公元222年),秦灭楚,迁楚遗族严道(庄道)入蜀.立严道县(治所荥经).隶属蜀郡,这是雅安最早的建置。 西汉武帝元鼎6年(公元前111年),改置沈黎郡(治所今汉源),辖严道县(王莽时改名严治,今荥经、雅安等地)、青衣县(今芦山县)、徙县(今天全始阳镇),旄牛县(今汉源九襄镇)等地。 武帝天汉4年(公元前97年)撤销沈黎郡合并于蜀郡,设置西部都尉府,一治旄牛,主管外羌(今汉源-带);一治青衣,主管汉民(今雅安、芦山一带)。 东汉安帝延光元年(公元123年)改蜀郡西部都尉为蜀郡属国,辖县未变。灵帝时(公元168年)改置汉嘉郡(治所今芦山),领辖4县,并包括今甘孜州大部及凉山州一部分。
晋初仍汉嘉郡,成汉又分置沈黎郡。东晋后汉嘉郡废,县迁地侨置。南北朝时政权荒废,公元347午后战乱不已,变革纷繁,本区建置之县,大多迁徙,附设于外地州郡。这一时期的建置辖属变化很大,公元348―552年间,本区政权荒废200多年。
西魏废帝2年(公元553年)平蜀以后,始移民垦殖,设蒙山郡(治所今雅安多营),领辖始阳(县治今雅安多营),蒙山(今名山蒙阳镇)2县。周武帝天和3年(公元568年)改蒙山郡分置黎州、沈黎郡。 隋仁寿4年(公元604年)废郡置雅州。炀帝大业3年(公元607年)废雅州置临邛郡,领有芦山、名山、始阳(州治)等县。 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推行州、县两级制,复雅州,领4县(芦山、名山、严道、百丈)。武德3年(公元620年)增置荥经县。玄宗开元三年(公元758年)复为雅州,领5县,即严道(今雅安雨城区多营乡)、芦山,名山、百丈(今名山百丈镇)、荥经。这期间由于唐王朝国势日盛,疆域日扩,为了巩固其统治和对外扩充,还设立了黎州(洪源郡)都督府,辖汉源(今汉源县清溪乡)、飞越(今宜东乡)、临溪(今名山茅河乡)等县。同时还设立了若干军镇,如灵关镇(兵镇,今宝兴灵关乡)、始阳镇(兵镇,今天全始阳镇)和川镇(兵镇,今天全县城)等,加强了这-地区的军事部署。在连年战争中,雅州已成为重要的军事、交通要道。为了对边地民族招抚内附,还设立了50多个由少数民族首领管辖的"羁摩州",以便对少数民族的治理。 五代时(公元934年)于雅州增设永平军节度使和碉门安抚司(今天全城西)。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(公元1008-1016年),雅川治所,由今雅安多营坪迁到苍坪山麓(今雨城区)。
元宪宗8年(公元1258年)雅州属嘉定府治,并增置天全招讨司(今天全县城和始阳镇),统属陕西行省吐番本部宜慰使司管辖。 明代地方政权实行府、州、县3级制。雅州辖芦山、名山、荥经。州治在今雨城区。 清初仍为雅州。雍正7年(公元1729年)升州为府,雅安属上川南道,辖名山、荥经、芦山、天全、清溪、雅安6县。在此期间,清庭正式收缴了天全高、杨二土司印信封号,实行改土归流,结束了760余年的土司统治。 民国初年(公元1913年)废州、府设道、县,当时的雅安,芦山、名山、天全、荥经、汉源6县,均属建昌道辖。1924年废道,1935年设四川省第17行政督察察区,治设雅安县,辖雅安、天全、芦山、荥经、汉源6县和穆坪设治局(今宝兴县城)。1939年西康建省,本区改设西康省第2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。1951年改称雅安专署,并以汉源、越西、冕宁各一部分新建石棉县。1955年撤销西康省,本区归划四川,并将名山县和泸定县划属本区,次年(1956)又将泸定县划归甘孜州辖。1981年改称雅安地区至2000年,管辖雅安、名山、荥经、汉源、石棉、天全、芦山、宝兴8市、县共21区、14镇、179乡。 雅安地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。
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,雅安人民与封建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。唐贞观22年(公元648年),被蔑称为"山獠"的少数民族因不堪奴役,曾举旗造反;宋太宗淳化5年(公元994年)王小波、李顺起义军曾攻占雅州,与官府劣绅作过斗争;明祟祯13年(公元1640年),全国农民揭杆而起,雅州人民亦"举事"、"持械入城打衙毒" (指荼毒人民的官府爪牙);清咸丰年间,兰大顺、李永和起义军,得到名山人民的响应,并积极参加了义军,斩关夺隘,围攻雅安县城7昼夜,并转战荥经、芦山、天全一带,得到雅安人民的支持。 在近代革命史上,1963年春,太平军石达开率部从西昌北上,进入雅安境内,经汉源到达紫打地(今石棉县安顺场),前为大渡河所阻、后有清军重兵追击,左边松林河水暴涨,又被土司千户王应元所袭,部队至此陷入了粮尽援绝的困境。尽管如此,太平军战士"摘桑叶掘草根,杀马为食,犹思拼死冲突",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。最后,石达开慷慨就义,数千太平军也惨遭杀害。在荥经、天全等地也有太平军英勇战斗的业绩。 1911年,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动中,雅安人民组织了保路同志军参加斗争。当时荥经、天全、芦山、灵关(今属宝兴)等地的同志军以雅州为中心,推举罗子舟为首,组编5大营,围攻雅安县城40余日,并派兵在荥经大相岭阻击清军,使赵尔丰部队无法回师增援成都,为川西同志军解除了后顾之忧,雅安人民在保路运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在举世闻明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,红军部队
两次经过本区。1935年5月,中央红军通过西昌进入雅安地区, 5月25日於石棉县人渡河安顺场渡口,组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,为红军大部队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,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凭天险消灭红军于大渡河的阴谋。中央红军在本地区活动历时1月左右,先后经历了石棉、汉源、荥经。天全、芦山,宝兴等县,消灭了境内敌人的有生力量。各族贫苦农民(奴隶)纷纷加入红军队伍,壮大了革命力量。 6月19日中央红年翻越海拔4200米的大雪山--夹金山北上,红军第2次进入本区为1935年10月,北越夹金山经宝兴、芦山、天全、雅安、名山、荥经和汉源等7县,驻屯时间少则4月,多则半年,并在芦山县建立了中共四川省委、四川省苏维埃,各县成立了县、乡、村苏维埃政府,发动群众打土豪、分田地,组织游击队,扩大红军队伍。据不完全统计,我区人民参加红军并随军北上的约5000人。红军撤走后,在白色恐怖下,雅安地区革命人民仍与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,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,1966牛6月,经雅安地区行署批准,将天全、芦山、宝兴、荥经4县定为老革命根据地。
2000年,雅安地区撤地设市。
举报 -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