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11月的四川雅安天气总是带着点微凉,空气里还有点湿漉漉的味道,像江边一天要下两阵慢雨。可是29日下午的小北街家属区却特别热闹,院子里传来架子鼓和二胡混杂的声音,还夹杂着一阵接一阵的笑声。其实也说不上是很稀奇的场面,可是对许桂珍来说,这一刻她已经等了整整一百年。百年的人生,大概也就那么一两次坐在鲜花和蛋糕堆里,等着别人为自己唱生日歌?谁又不是第一次当百岁老人呢!
一群青年团员,头发都湿漉漉的,可能刚洗过,有的还绑着马尾。他们笑嘻嘻朝许桂珍伸出一束束花,有黄色的、有淡粉色,叶子上都还沾着清晨的露水,自己插的花也难免有点歪歪斜斜,比起花店那些工整的,这才更像一份实实在在的心意吧?其中一个青年皱着眉头画素描,黑色铅笔一笔一画地勾勒脸上的细纹,画得不太像,但是许桂珍却笑得有点腼腆,大概在想着自己年轻的时候,那会儿的素描又是什么样子的?
苟燕是离退休科的科长,很严肃的一个人,可到了这样的场合,也不得不满脸都是笑。她抱着大个点的蛋糕,蛋糕上用红色奶油写着“百岁寿星”,还有一排金色的蜡烛。这是医院领导们的心意——许桂珍是他们“老革命”,早些年下乡支医、参加过抗震救灾的老人,医院里并不多见。科长送蛋糕的时候,嘴里念念有词:健康、长寿、生日快乐,烂熟的祝福词突然变得很郑重。到底这种时候,普通的话也能讲出不一样的分量。是不是这么回事?有点意思。
团员们唱了京剧。有人觉得京剧太沉闷,一群年轻人凑在一起低声吼着“花田错”“梨花颂”“打龙袍”,不太像下班后会玩的东西,可偏偏许桂珍喜欢听,他们就认真练了。台上也不是特别正经,两腮贴着腮红,唱词偶尔咬不清字。可观众有一半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,台下鼓掌多,气氛严肃又不失松弛,像是一种带点仪式感的家庭聚会。
心连心艺术团表演的舞蹈《一荤一素》,名字听起来很奇怪,说是用动作演绎老百姓吃饭的日子——有肉的时候和没肉的时候。舞蹈演员停下来喘气的时候,笑声盖过了音响。还有那套《第四套秧歌》,衣服是大红的,头上插着塑料花,跟过节差不多。观众席有人喊“跳得真好”,有老人偷偷抹了下眼角,说不清是笑的还是感动的。
雅韵艺术团带来的旗袍走秀就有点现代味。《禅花》和《上海风情》,有人拉着旗袍下摆走得不安分,倒也没人计较。旗袍滑过台阶,老人们又开始窃窃私语,说小时候看过的洋派女孩也不过这样。谁也拦不住大家聊起旧上海的事情,眉飞色舞,有的人甚至忘了自己本来是来给许桂珍过生日。
演出最后,全体演员又推着蛋糕重新上台,唱起《生日快乐》歌。老人坐在中间,风吹得头发微微晃动。有人觉得这样的节目很庸常,可许桂珍却流下了眼泪。百年人生,面对这样一群来自医院、来自艺术团的朋友们,身份忽然变得很模糊,只有一种温暖还留在空气里,没有特别宏大的意义。就只是温暖而已,这就很够了吧?
医院离退休科这阵子格外忙,背后是院党委和市委老干局捧场,搞这种活动确实不能拖拉。很多数据信息显示,四川地区百岁老人群体增速明显,卫生系统更是重视这种“幸福感提升”。但实际上,幸福这玩意儿好量化吗?许多人觉得“归属感”是办好大活动、送鲜花、拿蛋糕,其实未必。老人更在意的,还是一张熟悉的笑脸,和几句简单的祝愿。这种“小事”反倒成了牵挂之大。
有意思的是,有时候,活动做多了也不见得好。院里有人悄悄嘀咕,年年都办,你看今年蛋糕还不如去年大?又有离退休老师认为,这种形式主义难免流于表面,真正的关怀是陪老人散散步,聊聊天。所以到底怎么做才算“真正为老服务”?搞不明白,也不重要,毕竟风格各异,换个角度看就是新鲜感。有人接受,有人排斥,就是这样。
再说青年人,他们在舞台上表演,大多数一开始都是被“领导要求”来的,到了现场却乐在其中。谁还不是被氛围感染?他们画素描,配鲜花,围着许桂珍转,手艺水平比不上职业画师,但那股认真劲和稚气让许多老人都忍俊不禁。也有个别年轻人偷偷溜到院外买奶茶,不经意多了几句玩笑话。活动现场不是一直正经,这也挺好。
许桂珍其实话不多,只在节目结束后站起来发言,用带点雅安口音的普通话说:“感谢大家,真想不到还能过这么大寿。”这时候很多人都在拍照,有几个老朋友挤过来合影,底下还有小孩一边拉裙子一边喊着“奶奶、奶奶”。 把气氛推向高潮的往往不是节目,而是这些琐碎瞬间。有人捕捉到了吗?也许没有,但这些实际发生了就是。
不过说老实话,百岁人生不都是风平浪静。许桂珍年轻时赶过医疗队,山路摔断过腿,也有个别时候因为医院政策调整,退休金一度出现延误。她自己倒看得开,总说“好多事都能过去”。可对某些离退休人员来说,获得感其实经常要靠自己争取,主动提意见保护自己的利益。医院里最近也常常一边说要人文关怀,一边为了工作绩效定指标。不矛盾吗?其实好像又很常见,说不清楚。
现场有个医生调侃,这样的活动要是能年年办,也许自己退休后就能享受到。有人随声附和,也有人沉默。对许多医院工作过一辈子的人来说,身份变来变去,从“主力军”变“老同志”,光荣和失落并存。有的还真就不能适应,也有人觉得无所谓。大致和现实生活没啥区别。
许桂珍最终还是笑了,有人说可能是心情好了,有人觉得也许早就习惯这种“隆重的热闹”。谁说的对?也许都不重要。每个人的心思藏得很深,只有在这样聚会的时候才稍微流露一些。画画的,跳舞的,台下鼓掌的,值班的,谁也说不准下次见面在什么时候。老人与医院、年轻人和未来,好像都在命运的表上各自扣了一颗螺丝,偶尔一转。
有人提到四川现在养老服务做得比以前强,政府和社会保障政策一直完善。可现实还是这样,百岁老人群体的需求细碎又具体,大活动带来的满足只是短暂的。归根结底,生活的温暖靠的还是那些日常的小事——有人愿意陪着你,有人记得你的生日,有人还爱和你闲聊闲话。就是这些点点滴滴嘛!
那么,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关心?到底一百年后,许桂珍会怎么想今天这场百岁寿宴?会记得哪个细节,哪个花,哪个人的祝福?怎么也说不清了。可蛋糕会融化,花会枯萎,合影留在手机里,总归留下个念想。生活就像这场寿宴,有时热闹,有时安静,有时觉得一切都刚刚好。
大家还会继续举办这样或者那样的庆祝,用各种方式表达祝愿。对于许桂珍而言,这些温暖的瞬间,就是人生百年的另一种答案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