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安宝兴,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织密生态保护网,交出生物多样性守护“高分答卷”——环

雅安 更新于:2025-08-16 08:17
  • 川妹的生活记录
    雅安宝兴:织密生态保护网 交出生物多样性守护“高分答卷”
    来源:环球网
    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密林深处,巡护员李贵仁的背包里装载着红外相机、GPS、海拔仪等现代化监测设备。这位有着十余年巡护经验的老兵,如今已从单纯的“森林卫士”转型为移动的“生态监测站”。这一变化,正是宝兴县生态保护工作升级转型的生动缩影。
    雅安宝兴,作为“世界动植物基因库”,境内栖息着1083种动物、1837种植物,孕育了602种模式物种。近年来,当地通过织密生态保护网络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物多样性守护答卷。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,200台红外相机构建起覆盖高低海拔的智能监测网络,使曾经难以捕捉的珍稀动物行为成为常态记录。数据显示,近两年来当地已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.47万亩,金钱豹重现山林,白鹇振翅溪涧,“鸟中大熊猫”绿尾虹雉依托全球唯一繁育基地持续壮大。
    “亲眼看到红外相机里的大熊猫、川金丝猴,还有珙桐、绿尾虹雉这些‘活化石',让书本知识瞬间活了。”蜂桶寨保护区自然教育师何冬兰介绍,今年保护区已接待15批研学团队,学生们最常追问的就是“我能做什么保护它们?”这种亲身体验带来的深刻触动,正在为生态保护培育最深厚的群众根基。
    宝兴的创新实践贯穿保护全链条:系统开展古树名木保护,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,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“园地共建”模式。当地还深入开发自然教育课程,与国家动物博物馆等权威机构合作,采用“研学+实践+认证”的创新模式,构建全方位自然教育体系。
    从传统巡护到科技赋能,从专业守护到全民参与,如今的宝兴正以推动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智慧实践,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方案。正如一位巡护员在笔记中所写:“每一台红外相机都是大自然的眼睛,记录着生态修复的奇迹,也见证着守护者的初心。”(文/图李媛 王建明)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